l 2017年-首次实现1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纠缠
2015年,谷歌、美国航天航空局和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宣布实现了9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高精度操纵。这个记录在2017年被中国科学家团队首次打破。朱晓波、王浩华和陆朝阳、潘建伟等合作,自主研发了10比特超导量子线路样品,通过高精度脉冲控制和全局纠缠方案,成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数目的超导量子比特的多体纯纠缠,并通过层析测量方法完整地刻画了十比特量子态。
l 2017年-用超导量子线路演示了求解线性方程组的量子算法
研究团队利用超导量子线路演示了求解线性方程组的量子算法,证明了通过量子计算的并行性加速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可行性(成果已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l 2021年-在机器学习提高超导量子比特读取效率上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与本源量子计算公司合作,在本源“夸父”6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研究了串扰对量子比特状态读取的影响,并创新性地提出使用浅层神经网络来识别和读取量子比特的状态信息,从而大幅度抑制了串扰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多比特读取保真度。
该成果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应用物理知名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l 2021年-成功实现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
量子计算机对特定问题的求解超越超级计算机,即量子计算优越性,是量子计算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达到该里程碑需要相干操纵50个以上量子比特。超导量子比特是国际公认的有望实现可扩展量子计算的物理体系之一。
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长期瞄准超导量子计算领域,于2021年5月构建了当时国际上量子比特数目最多的62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并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
l 2023年-二维半金属-二维超导体之间超流拖拽效应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大曾长淦教授、李林副研究员研究团队与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解宏毅副研究员等合作,在二维电双层结构层间长程耦合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构筑石墨烯与氧化物界面超导体系的复合结构,该团队揭示了二维半金属和二维超导体之间由于量子涨落诱导的巨幅超流拖拽效应。
在应用层面,基于该复合结构将有望制备新型电流或电压高效转换器件,包括超导二极管等量子器件。本发现也将推动具有丰富量子物相的更广泛二维电子体系的拖拽效应研究,并发现更多基于层间长程耦合的新颖量子多体效应。
l 高比特超导量子计算系统
通过对包括超导量子处理器、极低温极低噪声测量控制平台以及量子计算电子学软硬件的全方位布局,在量子算法演示、高保真门实现、量子模拟以及量子机器学习等方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下一步,将在保证每一个量子比特高精度相干操控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量子比特数目,力争在有实用价值的问题上展现量子计算压倒性的处理器能力,并研究实现可扩展的量子纠错方案,为通用容错量子计算打下基础。
2.国内其他文库相关研究现状
l 清华大学量子信息研究部-用可编程超导量子比特进行实验量子对抗学习
通过训练量子分类器,该分类器建立在由十个传输量子比特组成的可变量子电路上,其平均寿命为150μs,同时使用真实图像(例如医用磁共振成像扫描)和量子数据,单个和两个量子比特门的平均保真度分别超过99.94%和99.4%。我们证明,这些训练有素的分类器(测试准确率高达99%)实际上可以被小的对抗性扰动所欺骗,而对抗性训练过程将显著增强它们对此类扰动的鲁棒性。
这一结果从实验上揭示了量子学习系统在对抗场景下的一个关键脆弱性方面,并证明了对抗攻击的有效防御策略,这为近期和未来量子设备的量子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l 学术研究数量
除了尖端研究部门对超导量子进行最前端的研究之外,各部门、机构也对超导量子及超导量子进行了相关研究,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