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是指在合理预期下,如果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的,则该项目就具有重要性。”…《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2014)》
一、审计重要性的含义
1.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者性质的影响,或者受到两者的共同影响。
【注意】判断一个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2.在计划审计工作时确定的重要性(即确定的某一金额),并不必然表明单独或汇总起来低于该金额的未更正错报一定被评价为不重大。
即使某些错报低于重要性,与这些错报相关的具体情形可能使注册会计师将其评价为重大。
3.设计审计程序以发现所有仅因其性质而可能被评价为重大的错报并不可行。然而,考虑披露中潜在错报的性质与设计应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相关。
此外,注册会计师在评价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时,不仅要考虑未更正错报金额的大小,还要考虑未更正错报的性质以及该错报发生的特定环境。 4.在考虑定性披露中存在的错报是否重大时,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识别的相关因素包括:
对披露错报重要性的考虑 相关因素 | | 审计期间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況, | | 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包括发生的变化) | 一项新的财务报告准则可能要求作出新的定性披露,该披露对于被审计单位而言是重大的; | 由于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而对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是重要的定性披露 | 就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对流动性风险的披露可能是重要的。 |
二、确定重要性水平考虑的因素
●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
●审计的目标,包括特定报告要求
●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在审计开始时,就必须对重大错报的规模和性质作出一个判断,这包括制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和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三、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注册会计师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应当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
(一)使用重要性水平的目的
●决定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二)选择适当的基准
1.选择适当的基准需要考虑的因素 类别 | | 报表项目特征 | (1)财务报表的要素;
(2)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财务报表项目 | 企业特征 |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4)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 | 稳定性要求 | |
*【例】如果被审计单位仅通过债务而非权益进行融资,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更关注资产及资产的索偿权,而非被审计单位的收益。 2.常用的基准选择
就选定的基准而言,相关的财务数据通常包括前期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最新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的预算和预测结果。
当然,本期最新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的预算和预测结果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情况的重大变化(如重大的企业并购)和被审计单位所出行业和经济情况的相关变化等作出调整。
实务中较为常用的基准 被审计单位的情况 | | 1.企业的盈利水平保持稳定 | | 2.企业近年来经营状况大幅度波动,盈利和亏损交替发生,或者由正常盈利变为微利或微亏,或者本年度税前利润因情况变化而出现意外增加或减少 | 过去三到五年经常性业务的平均税前利润或亏损(取绝对值),或其他基准,例如营业收入 | 3.企业为新设企业,处于开办期,尚未开始经营,目前正在建造厂房及购买机器设备 | | 4.企业处于新兴行业,目前侧重于抢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 |
(三)百分比
百分比和选定的基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如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对应的百分比通常比营业收入对应的百分比要高。
**百分比无论是高一些还是低一些,只要符合具体情况,都是适当的。
基准与经验百分比 选择的基准 | | 经常性业务税前利润 | | 主营业务收入 | | 总资产 | | 收入或费用总额 | |
**注册会计师为被审计单位选择的基准在各年度中通常会保持稳定,但是并非必须保持一贯不变。 审计重要性基准的选择 企业的生命周期阶段 | | 新设立阶段 | | 成长期 | | 经营成熟期 | |
**如果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较上年度没有重大变化,通常使用替代性基准确定的重要性不宜超过上年度的重要性。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需考虑与具体项目计量相关的固有不确定性。
【例】财务报表含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大额估计,注册会计师并不会因此而确定一个比不含有该估计的财务报表更髙或更低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