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围棋高手杨礼强:胜负在棋盘,功夫在棋外
说起杨礼强,那可是广州业余围棋界可算“特立独行”。他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却成为“高手”;他因工作繁忙极少比赛,但棋力还能稳步上升;他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却二话不说接过了陈志刚棋友会广州分会会长一职,不遗余力地为推动广州业余围棋的发展做贡献。“下棋其实是一种自我修炼,棋盘跟人生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功夫在棋外。当年学棋的时候,广州老一辈的业余高手如容定行、赵志强、伍永平等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深受影响,所以我希望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回馈。”杨礼强说。
“棋盘和人生是相通的”
在一般人看来,下棋是需要经常“锻炼”才能维持好状态的,但杨礼强却是个例外。“我觉得参赛却半途而废是对对手的不尊重,所以我不会轻易参赛。”
尽管参赛率和很多同等棋力的棋友相比低得可怜,但杨礼强的成绩却很是拿得出手,高中时就拿过市赛第三名,做生意时偶然参加了一次天津市的甲组联赛勇夺亚军。“那次多亏我的生意伙伴,他自告奋勇帮我‘顶班’几天,让我放心去参赛。可惜,最后和冠军擦肩而过。”
跟很多广州棋友一样,杨礼强跟围棋结缘纯属偶然。“4岁我就学会了下象棋,一直下到12岁。一次我到棋艺社去下棋,正好碰上马晓春去应众,桌子都被他们占了。我只能跟着看热闹,回去以后又找了些书,糊里糊涂就学会了下围棋,”杨礼强回忆道,“不过由于要兼顾读书,只能用业余的时间来学,后来工作了又要养家,花在棋上的时间就更少了,很多时候只能是看看杂志过棋瘾。”
奇怪的是,远离棋盘没有让杨礼强的棋力退步,时隔多年之后再来总结,他将其归结为“棋盘和人生是相通的”,“我以前下棋手很快,其实就是轻率、浮躁。但下海后,大家都觉得我棋风沉稳了很多,其实是因为我在做生意的过程中由于轻率吃过亏,于是便反思自己,再次遇到要做决定的场合时就变得更加慎重,”杨礼强说,“我一直觉得围棋对人是相当有益的,胜负在棋盘,功夫在棋外。”
从老一辈继承奉献精神
下海多年的杨礼强可谓事业有成,他开在江湾桥南一隅的读画楼由于地方宽敞又充满艺术气息,成为棋友们喜爱的聚会地点。在大家的共同推举下,杨礼强接过了陈志刚棋友会广州分会会长一职。
虽然这个职位没有经济回报,却经常要处理繁琐事务,但杨礼强却很乐意,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他从老一辈广州业余棋手那里学来的奉献精神。
“我学棋的时候广州的围棋氛围没有现在这么好,专业培训只有棋艺社和业余体校两个地方,我们更多就是靠那些业余高手们在指导。像容定行、赵志强、伍永平这几位都是指导过我的恩师,”杨礼强说,“当时他们在广州也是甲组第一集团的人物了,但只要是愿意学棋的,他们都愿意抽出时间来指导,而且免费。正是他们教会了我要有奉献精神。”
在杨礼强看来,现在自己有能力了就应该做出一些贡献。“能给广州棋友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接受高水平棋手的指导,这同时也是为了推广我们的国粹。”
棋史钩沉
王粲复盘惊天下
东汉末年是我国围棋优秀棋手的一个井喷期,而在中原地带,由于曹操、曹丕父子都喜欢围棋,他们周围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围棋朋友圈”,著名的“建安七子”过半数都擅于围棋,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王粲。
王粲是史上有记载最早能够复盘的棋手,虽然这在今天已是基本功,但在当时却被当成新鲜事记载在《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中,成为王粲过目不忘能力的一大明证。
据《三国志》记载,有一次王粲看人下棋,不小心有人把棋弄乱了。王粲凭着记忆重新摆出了原来的棋局,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人们想再考验王粲一下,就用布把复盘的棋具盖起来,请王粲再摆一遍,于是王粲又摆了一次,分毫不差,众人叹服。
除了这件轶事,王粲与围棋的缘分还有他所著的《围棋赋序》和《弹棋赋序》。可惜这两大作品都失传了,只有《围棋赋序》留下两句珍贵的断简残句:“清灵休道,稽谟玄神,围棋是也。因行骋志,通权达里,六博是也。”
喜欢王粲的「清灵」,也得了楼主的法道。
清灵以默,对棋以观,人生幸事!
拜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