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购只是一种表面姿态,减持套现才是真实态度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间,A股1836家上市公司累计公告3484条回购预案,回购股份178.42亿股,回购金额1821.89亿元。
比较难以理解的是,既然上市公司都如此努力地回购股份,为什么市场仍然低迷、投资者仍然信心不足呢?要知道,回购股份是上市公司表达对企业信心的一种手段,投资者应当能够体会和感受到,而不应当继续信心不足。就算不是表达对企业前景的信心,而是抄底,也应当是一种利好,是股价已经见底的表现,投资者只要跟随购买,就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收益,为什么不随着上市公司回购步伐同步买入股票呢?
很显然,对上市公司回购股票,投资者并没有表达出积极的回应,而是继续采用等待观望的方式,从而导致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的作用没有发挥,市场仍然处于低迷状态。其中,回购股份与减持套现并举、减持套现力度远大于回购股份力度是最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对上市公司来说,在企业成功上市后,既可以减持套现,也可以回购股份。前者都是主动行为,后者则不全是。原因就在于,前者都是自身利益,不需要有任何外在压力,只要提出方案,就必然会付诸实现。后者则容易受到外在压力的影响,做出的承诺未必兑现。而且,后者能够给予市场的正面影响,也远不如前者产生的负面影响。
而从2022年到2023年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上市公司回购金额达到1800多亿,但是,与减持套现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只有减持套现的1/5不到。更别说,近年来每年新股发行与再融资都在万亿以上,对投资者来说,输血的压力有多大。更重要的,这些减持套现的上市公司,有些是清仓式减持,有的是明目张胆的抽血式减持。如寒武纪,上市3年,亏了30亿,大股东却套现60亿。预制菜龙头安井食品,手持50亿现金,仍然要赴港上市,应当不是很正常的现象。
也就是说,回购股份只是上市公司表达的某种姿态,或者是为了给管理层一点面子,且在发布回购股份的上市公司中,相当一部分是国有上市公司。相反,减持套现则是一种态度,是上市公司最真实的意思表达。尤其值得关注的,减持套现获得的资金,能够反哺市场、反哺企业、反哺投资者的寥寥无几,或原本就是资本,赚了就跑,或企业实际控制人在套现后就将资金转移,从而使上市公司基本被掏空。
殊不知,在A股上市公司、特别是戴上“科技”“互联网”等概念光环的上市公司中,很多都是成立不久,引进的战略投资者也都是资本、而不是实体企业和技术管理人才,因此,这些战略投资者的目的都很明确,就是一旦上市成功,立即用种种概念和骗术,把股价炒高,然后疯狂减持套现,最终让上市公司变成一只半死不活的垃圾股。
上市时,就已经因为估值过高,内容与形式完全不符,水分很大,从市场拿走了一大笔资金,减持套现时,又把股价炒高,再从市场抽血,中国的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有多少血可供上市公司和大股东抽呢?这样的股市,又怎能不出现问题呢?
面对股市出现的问题,有关方面不仅不去解决,反而用一些花里胡哨的数据来糊弄投资者。不错,过去两年,上市公司确实回购了不少股份,但是,这些回购的股份能与大股东减持的股份相比吗?能起到稳定股市的作用吗?显然,这是把糖涂在投资者的鼻子上,让投资者闻得到、吃不到。要想让市场稳定,要想投资者利益不受损失,只有加强对大股东减持套现的监管力度,让大股东做出放缓减持套现步伐的承诺,或者把新股发行后大股东减持套现的时间拉长至3年以上。
为了更好地维护市场稳定,把优质企业输送到上市公司,对那些完全借助资本力量试图进入股市的企业,要提高入市门槛,凡是资本投资者占股比例超过30%的企业,都要特别监管,避免上市公司被资本绑架,避免资本对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形成利益吞噬效应,切实维护投资者利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