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 发表于 2023-5-4 15:24:00

跨学科开启“头脑风暴”


  4月20日,以“脑科学与类脑技术”为主题的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在东莞召开。为期3天的大会中,60多位院士专家参加科学会议并作报告,550多位科学界和产业界代表参与相关活动,共同围绕跨区域、跨学科协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展开研讨,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

  此次大会分为“脑科学、类脑计算与系统、类脑芯片、类脑智能信息处理”四个专题,各专题既相对独立,又交叉融合。围绕加强脑科学和类脑科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推动产学研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等议题,与会院士专家通过深入交流、研讨,形成松山湖科学共识,让其成为会议的重大成果沉淀,并通过院士专家建议以供相关部门作决策参考。

  共建平台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脑科学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研究的热点之一。此次会议聚焦“脑科学与类脑技术”,瞄准的是国际科技界必争的重要战略领域。

  此次会议由广东院士联合会携手东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空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兼研究员、广东院士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陈志杰表示,打造松山湖科学会议的目的是为科学家们搭建前沿科学学术交流平台,弘扬学术自由讨论精神,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同时凸显湾区特色,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这是推动松山湖科学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学城的具体实践,也是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应有之义。

  “松山湖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近年来布局了一系列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并通过加速构建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体系,让这里‘空气充满科学的味道’,令我们印象深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常务副主任陈拥军通过视频致辞,他表示聚焦前沿科学的松山湖科学会议再次成功举办,并已形成品牌效应。本次会议集结了该专业领域的超强阵容,参会观众也专业范十足,有利于有效增进学术交流、启迪创新思维。

  本次会议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在讲话中指出,松山湖科学会议主张弘扬学术自由讨论精神,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大湾区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环境。以本届松山湖科学会议召开为契机,由脑科学与类脑领域院士专家共同发起一个脑科学与类脑技术跨地域、跨单位、跨层级且持续的、开放的、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广东院士联合会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专业委员会,希望未来通过举办论坛等形式开展学术讨论、分享最新前沿科学理论及技术突破性进展。

  会议期间还召开院士专家咨询座谈会,结合东莞市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需求,围绕“如何打造类脑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及产业新高地”进行讨论,邀请与会院士专家结合自己所在地市、高校院所、科研领域及所掌握所了解其他地方的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

  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致辞表示,东莞将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举全市之力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强化产业和科技紧密融合,加快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的创新生态体系。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东莞的科技创新,为东莞的创新发展贡献专业智慧,东莞也将全力以赴当好大家的“合伙人”,为广大院士在莞创新创业、工作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

  探索前沿 “最强大脑”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思考

  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正在向基础前沿前移,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了各自的脑科学研讨方案,脑科学与类脑研讨已成为当前国际科技前沿的热点范畴,被各国视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引领新科技的变革引擎。

  “为什么脑科学这么吸引人,就是因为它有很多未知的领域还需要大家去解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在题为《从脑科学到类脑人工智能》的报告中指出,脑科学中最关键的研究问题是功能相关的神经环路结构和功能是怎么产生的。

  20日上午,4名院士聚焦脑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作学术报告,带来各自最新研究成果与思考。蒲慕明认为,脑科学现在相当于物理、科学、化学在20世纪初期的阶段,真正的突破还没有产生。

  “我们希望未来的类脑算法能够超越深度学习的算法,这就是人工智能下一步重要的突破点。”蒲慕明直言,“我们人脑非常有效,一个成人的能力,人工智能是不能超越的”,ChatGPT等人工智能目前所应用的深度学习算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很强的算力和大量的数据标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张明杰则以《相变与神经突触的可塑性》为题作报告。“我从事了将近30年的科研工作,就想了解大脑里面最基本的单元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他强调,中国想要在世界上真正做到不被卡脖子,就要有非常坚实的基础研究能力,“如果我们没有培养出能够解决从0到1的能力,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他认为,要想有长期的、可持续的产业发展,必须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尤其是年轻人才的培养。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赵继宗在《脑科学临床转化研究》的报告中指出,脑科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很重要的领域之一,其中临床神经科学是脑科学问题源泉和研发成果应用基地。“过去临床医学得益于引入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等学科的方法与技术而得到长足发展,那么未来临床医学将以特有的方式向脑科学研究进行积极的反馈与回报。”赵继宗认为,脑机接口方面的研究,无论是进行基础研究,还是进行临床试验,都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参与,因此成立相关联盟对于脑科学研究是非常有利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主任程和平,则以《科技铸器开启脑科学研究新范式》为题作报告。他认为,大科学时代的生命科学研究特别需要工具,需要新型的研究平台。程和平透露,名为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的“大科学设施”,今年年底计划宣布试运行。“国之重器应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脑、观察生命,就是全景式的、多尺度的、多个维度,也同时获得结构和功能的信息。”

  形成共识完善多元长期稳定投入机制

  “脑科学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研究的热点之一。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专业委员会是我们结合未来前沿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院士专家、更好地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个尝试与探索。这也是我们成立的第一个专业委员会。”陈志杰院士表示,今年是松山湖科学会议第一次独立办会,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便前瞻性地提出关注脑科学与类脑技术,并且提出打造人工智能与类脑智能科技与产业创新高地,这足以说明东莞是一座创新驱动发展之城,说明松山湖科学城是一座科学的城、科技产业的城。

  当前,松山湖科学城已初步形成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创新生态体系,能够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重要支撑。其中,松山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终端产业基础扎实,华为、生益科技、中图半导体等科技型龙头企业在这里蓬勃发展,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完善。这对于松山湖科学城发展人工智能与类脑智能科技产业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希望借助本次松山湖科学会议,让更多的高端创新资源加速向松山湖科学城集聚,为广东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四个‘面向’贡献松山湖科学城的力量。”松山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之中。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高水平科学会议正是湾区所向,湾区所需。

  松山湖科学会议旨在搭建前沿科学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营造粤港澳大湾区科学氛围,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本次会议期间,凝聚着科学家们在脑科学与类脑技术多年的学术成果和结晶《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共识》正式发布。

  该共识包括建议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长期稳定投入机制,持续加强支持脑科学与类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生物实验自动化和智能化工具平台、学科交叉的研发平台及其他软硬件技术和数据资源库建设;加速围绕脑疾病开发更早期、更精准的诊断方法和更具有靶向性、更高疗效的治疗药物和手段;设立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交叉学科专项研究基金,进一步加强对交叉学科研究的投入;加强粤港澳跨境协作;建设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化基地、设立创投基金,促进脑科学与类脑技术成果转化。

  ■链接

  院士专家献策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火遍全球的ChatGPT处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哪个阶段?”“当前计算机的基础是二进制,人类大脑是以神经脉冲传递信息,人脑运行的基础原理是什么?”……4月19日,以“打造类脑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及产业新高地”为议题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战略咨询座谈会举行,多位院士、专家、学者从脑科学与类脑技术的基础原理出发,探讨脑科学、类脑技术、人工智能发展前景,并从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等方面为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建言献策,为东莞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贡献智慧。

  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正在向基础前沿前移,其中类脑与人工智能技术更是备受关注。院士专家们认为,松山湖科学城在基础研究方面优势明显,有条件有能力打造类脑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及产业高地。

  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正在向基础前沿前移,随着ChatGPT火遍全球,类脑与人工智能技术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中国脑科学计划的筹建者和推动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杨雄里认为,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完全有可能超越人脑,松山湖科学城应加大这方面的研发投入。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空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兼研究员、广东院士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陈志杰直言,对于类脑与人工智能技术要从战略上和战术上高度重视,谁先占领“制高点”谁就会越来越强,因此如何布局极为关键。他认为,松山湖科学城可以通过论坛等方式,把优秀的团队和先进的理念“引进来”。

  此外,不少院士专家表示,松山湖科学城应依托自身优势从基础研究方面进行突破,从源头上进行颠覆性的创新。为此,他们建议松山湖科学城花大力气引进多样化、关键性人才,组织技术、资本等专家团队进行联合攻关。

  座谈会由广东院士联合会与东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东莞市委副书记、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对各位院士、专家、学者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并表示将认真吸收和研究,综合考虑,协调推进。他表示,东莞将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把松山湖科学城打造成东莞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本次座谈会聚焦脑科学、类脑技术和人工智能,目的就是希望以人工智能助力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也希望各位院士、专家、学者在东莞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把优秀的团队、人才推荐到东莞来,助力松山湖科学城迈向国际一流科学城,为我国科技界以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打造一个典范。

  ●话题1

  人工智能将如何发展?

  “在ChatGPT引起全球热议之际,东莞召开高规格的脑科学与类脑技术的学术会议,不是一种巧合,不是‘赶时髦’,而是东莞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具体体现。在这一领域,东莞在认知层面上走到了前列。”现场,陈志杰院士表示,事实上,这次会议因为疫情,推到现在才举行,不是巧合,而是东莞对前沿领域的重视,东莞这个城市的前瞻性思维。

  陈志杰院士认为,在战略层面,人工智能产业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具体到东莞,东莞应该围绕自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特点,高屋建瓴,在思想性、框架性方面提前布局。

  “既然在认知上先人一步,在人才、技术也要先人一步,加快引进步伐,布局未来。”陈志杰院士为东莞建言。

  鹏城实验室副主任、教授石光明的团队和东莞企业有合作。“在ChatGPT出现之前,我们所知道的AlphaGo均为弱人工智能,ChatGPT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石光明表示,东莞要储备更多人才,以即将到来的强人工智能为东莞制造业赋能,提升生产效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黄铁军教授对于ChatGPT有自己的看法。他表示,ChatGPT并不具备大脑的信号表达和处理的基本特征,不具备脑的功能。脑科学是一个特别的信息处理装置,形成了复杂系统。在此意义上来讲,ChatGPT或许并不是起源于脑科学的人工智能。

  鹏城实验室网络智能部副主任田永鸿教授则从人工智能在产业界的应用畅谈看法。他表示,东莞在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人工智能未来可以成为包括新材料在内的基础科学有力工具。比如,“人工智能+材料”,可以减少材料研究中的试错过程,有望深刻改变材料研究的流程和工艺。

  “东莞在材料研究领域具有优势,如果未来结合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装置进行材料科学的研究,有望引领大湾区、甚至全国新材料的研究。”田永鸿表示,此外,对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也可以升级整个流水线。东莞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可以创造丰富的应用场景。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兰则从基础研究出发为东莞建言:“东莞发展人工智能可能是未来产业进阶的一个突破口,应该加强对大脑的研究,从基础开始。”

  ●话题2

  如何解决“头”等大事?

  在学术界,脑科学被认为是人类科学最后的前沿,是“头”等大事。

  杨雄里表示,脑科学是最终极的科学,不只是科学问题,更是哲学问题。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到某个程度,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科学界有责任对脑科学、人工智能有更加清楚的认知,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

  杨雄里院士进一步分享一个极具思辨性的想法:“人工智能可以借鉴大脑的运行方式,但反过来,大脑是否也可以借鉴人工智能运行的原理和方法?”

  程和平则就混合智能的未来前景发言:“未来,人工智能和人脑智能的结合,即混合智能特别值得业界关注,未来将有望形成一个新的巨大风口。”

  当前,在业界,混合智能主要是引起业界关注的脑机接口技术。脑机接口指在人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直接联系,实现脑和设备的信息交换。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图谱与类脑智能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曾毅表示,我国为什么没有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出现卡脖子的问题,因为缺少原创性的技术个性。

  “如何推进原创性的技术研究,实现真正长远的发展,需要从科学意义的人工智能、面向长远议题的高端智库、科技和人文的深度融合三个方面发力。”复旦大学类脑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建言,ChatGPT是一种大规模的信息处理方式,但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人工智能。科学问题,需要科学引领。要出现颠覆性创新的中国时刻,需要实现科学意义的人工智能。从源头出发,从基础开始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洪革表示,计算机的底层基础是二进制。大脑是以神经脉冲传递信息。“当遇到一个信息,神经脉冲是怎样工作的?人类对于脑科学的认知仍然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强表示,只解决“卡脖子”问题,永远会被“卡脖子”。科技工作者需要从源头创新、基础创新切入,才有望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

  ●话题3

  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人才成为众多院士、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田永鸿表示,相比广深,东莞有成本优势,这有利于东莞吸引更多的人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杰出校长讲座教授、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院长崔曙光表示,东莞应借鉴深圳、广州的优势平台入驻东莞。比如,建设分院、创新中心,可以助力东莞在短期内聚集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力量。

  “具体而言,东莞应优化政策,找出细分赛道的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等方面予以推进,缺一不可。”崔曙光表示。

  脑科学的一大产业化方向是生物医学领域。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所长、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王立平表示,生物医药行业有一个特点,在某一项技术上的突破,可能带来行业的颠覆性变革,很快领先行业,反之亦然。东莞如果加大平台建设力度,有望在短期内聚集国际国内的生物医药资源。

  “个人建议,东莞可以聚焦一期临床研究的创新药研发,政府和社会共同筹建基金,遴选相关细分领域,打造创新药研发的创新氛围,尽快形成在细分领域的领先地位。”王立平表示。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校长助理张艳宁表示,要把握生物医药健康领域的发展,首先做好市场的调研,集聚市场人才、技术人才等各类型人才,梳理关键“卡脖子”技术,进行联合攻关。

  “东莞要抓住核心重点,注重关键人才的引进,注重团队建设的人才架构多样化,推动产业竞争的差异化。”张艳宁表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跨学科开启“头脑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