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nstar 发表于 2022-11-6 07:21:11

世界第一个“半机械”死亡,“永生”人类还有多远?

6月15日,患有渐冻症的英国科学家彼得·斯科特-摩根(Peter Scott-Morgan)去世,享年64岁。他是世界第一位真正的赛博格。

患有渐冻症的彼得可以依靠科技装备完成一些动作

赛博格(Cyborg)是cybernetics(控制论)和organism(生物体,有机体)两个单词的结合体,表示任何结合了有机体与电子机器的生物。又称生化人、电子人、半机械人等。

彼得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自己所有的器官替换为机械。“我将不断进化,作为人类的我已经死去,未来我将以‘赛博格’电子人的身份继续活下去。”

与电子机器共生的半机械人

昨天(6月21日)是世界渐冻人日。渐冻人症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俗称,它是一种少见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开列的五大绝症之一,与癌症和艾滋病齐名。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大约有50万名渐冻症患者。

正在接受诊疗的彼得

提到渐冻症患者,大部分人可能都会想起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他与病魔斗争多年的顽强精神,感动万千大众。上周,因渐冻症去世的另一位科学家,他勇于尝试大胆创新,也应该为人知晓。他就是世界第一位真正的赛博格——彼得·斯科特-摩根。

2017年11月,彼得被诊断患上渐冻症。医生预言他只剩下两年生命。渐冻症会让身体各部分一点点僵硬地“死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展为全身肌肉萎缩,吞咽困难等等,最后导致呼吸衰竭,全身僵死。

彼得在进行面部信息采集,面部信息存入数据库后即可创立他的电子形象

成为赛博格,意味着彼得与世界的所有互动都将由机器实现,他的所有感官都将电子化,包括大脑的一部分也会用上机械神经。这个计划非常危险,而且手术本身还可能加重病情,但彼得强烈坚持。

彼得接受了一系列身体改造手术,如将一条导管直接插入他的胃中以输送营养物质;一条导管与膀胱连接以排出尿液;一条导管与结肠相连以负责处理他的排泄物,还在录音备份后切掉了喉咙防止痰液引起窒息或进入肺部导致感染。

彼得自传体回忆录《彼得2.0》

彼得创立了关注残疾人和绝症患者需求的PSM慈善基金会,拍摄了激励人们继续热爱生活的纪录片,出版了自传体回忆录《彼得2.0》,讲述自己成为“赛博格”的经历和心路历程。

半机械人的奥运会

彼得的死亡是否宣告人类无法和机器实现共生?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些其他的半机械人案例。

英国色盲男子尼尔·哈尔比森是世界上首个被政府承认的半机械人。他是一个全色盲,只能看到黑色与白色。科学家在他的后脑安装了一个芯片,它看起来就像是从哈尔比森后脑勺长出来的一个天线,一直伸到他面前。

该装置能把颜色转化为不同的音符,通过辨别不同音阶的声音他就能“听到”不同的颜色。为了能正确听懂各种颜色,哈尔比森必须记下不同频率的声音所代表的颜色,譬如红色是最低频的声音。2004年,他得到英国身份管理部门的正式承认,认定该装置是他身体的一部分。

化身半机械人不仅可以使色盲患者“看”到颜色,还可以使残疾人“肢体健全”。士兵贾斯瓦提的右臂在2010年一次战争中被炸飞,科学家成功地将他的神经系统与一个先进的机械手臂连接在一起,手臂可以完全受自己的意识控制。贾斯瓦提日常可以骑摩托、开汽车。

如此看来,机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人类的躯体更“完整”。而为了更好促进研究机械与人的适配性,瑞士于2016年10月8日,举办了首届Cybathlon(半机械人奥运会或人机一体奥运会)。比赛项目有系鞋带、爬楼梯、倒咖啡等。所有的参赛选手都是严重残疾者,他们丧失部分肢体或全部肢体的行动能力,只能借助配备的假肢或轮椅,完成比赛项目。

半机械人奥运会上参赛者用安装的机械手臂操作

虽然比赛项目千奇百怪,但Cybathlon和残奥会一样充满运动氛围。Cybathlon追求的不是人类本身的能力,而是科技和创新。参赛者使用的都是带有动力的辅助装置。所以这不仅仅是半机械人之间的比赛,更是设备商和实验室之间的较量。每个参赛选手,背后都有一个代表队提供尖端的科技设备,所以每个比赛项目都设有两个奖项:一个颁发给参赛选手,一个颁发给从事设备开发的企业或实验室。

外骨骼的普遍应用

抛开尖端机械设备,半机械化离我们的生活也并不遥远,经常能看到一些与半机械人有关的新闻。比如之前有一位穿着外骨骼机甲装备的外卖小哥,背着三个大的外卖箱,行走楼梯毫不费力。

穿戴外骨骼减重的外卖小哥

外骨骼(Exoskeleton)一词,源自节肢动物门的动物。一般来说,生物界通常把具备坚韧特性的几丁质体表层称为外骨骼,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生物相对脆弱柔软的躯体和脏器。

外骨骼机器人属于可穿戴机器人,功能是直接辅助人的行动,增强人的四肢力量。其出现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初英国的一幅手绘画《Walking By Steam》,画作中以蒸汽为动力的行走装置成为了外骨骼的早期雏形。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早已开始研制类似智能仿生、单人操作的军民两用多功能携行助力系统。2020年8月,央视军事频道就报道过,解放军女护士在装备外骨骼之后,能够轻松地背着140斤体重的伤员跑动。

电影《流浪地球》中的外骨骼装甲

除了外骨骼机器人,目前,人类还掌握了3D打印人造器官技术、AI与纳米技术结合修正慢性疾病等技术,人类与智能机器“长久共生”的趋势在逐渐加强。

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美国作家雷蒙德·科兹威尔曾发表过一个观点:2045年,人类将会通过与计算机结合而获得“永生”,计算机智能将取代人脑,永久改变人类的命运。有些人对此深信不疑,有些人则直呼科兹威尔就是个大骗子。

好在如今,距离2045年还有20多年,向前奔流的时间终会揭开人类发展进程的面纱。人类与智能机械未来到底还有哪些可能,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第一个“半机械”死亡,“永生”人类还有多远?